English

书评何必匿名

1998-07-0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我与曹树基的书评《是学术创新,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》发表后,引起了学术界和有关方面的重视,但也有个别人长期习惯于另一种书评,看到这样指名道姓、直截了当的批评后总以为会有什么背景,甚至附会编造出“内幕”。四月份我在日本时就听到了来自北京的消息,说我们的书评是走了中国社科院某副院长的门路,而这位副院长原来在上海工作时认识我。

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传闻固然是出于某些人丰富的想像力,但根本的原因还是书评界多年来形成的不正之风。老实说,多数书评早已变质,大多只是作者策划的广告或评奖资本,甚至只是自己捉笔请人签名,实在请不到人就造一个笔名作自我吹捧。批评性的书评也很少署真名,对批评的对象也闪烁其词,不是回避作者,就是隐去了书名。更恶劣的做法是,以笔名写书评扬己抑彼,借专家(自然都没有具体的姓名)或读者的名义吹捧自己的书,又肆无忌惮地往别人的书上泼污水,射暗箭。

当然作者有使用笔名的自由,但我认为,严肃的书评、特别是与自己的作品有关系的书评就应该用真名。对用笔名吹捧自己并攻击别人的稿子,报刊的编辑部应该严格把关,不予刊登。一旦发表,书评界应给予无情的揭露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现在不仅一些以批评为主的书评用笔名,就是一些以表扬为主的书评也喜欢用笔名。如果说批评别人的书怕引起麻烦,或怕得罪人,所以不敢或不愿用真名,还情有可原,称赞一本书为什么也不用真名呢?看来这类书评的作者大多有难言之隐,或者是情面难却,或者是言不由衷,所以只能姑隐其名了。

现在各类评奖,无论是图书奖还是学术奖,往往与书评挂钩,这也是书评泛滥的原因之一。本来,书评的多少、刊登的范围、作者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书的影响,但并不尽然,更不能作为绝对的或唯一的标准。有的书学术性、专业性强,或内容深奥,篇幅大,书评就未必多。著名的专家学者工作忙,往往没有时间写书评。现在一些署着名人名字的书评,不少并非出于名人之手,而是别人甚至是作者本人写的稿子。这样的书评,即使数量再多,刊登的范围再广,又有什么积极意义?

要改变这种局面,主要需要书评作者的自觉和自律,还有待于学风的根本好转。但书评界与有关部门也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,例如对一些影响大、质量高或错误多的书专门组织书评,在评奖时由评委会挑选专家写书评,而不要让作者自己去拉书评或炮制书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